English

现场演出的气氛

●戏迷琐记
1998-10-16 来源:生活时报 ●山木艮 我有话说

录音或录像,凡在演出现场录制的,保留了台下的反应,这很好。台上的演出和台下的反应,是演员与观众的现场交流。名角出场有碰头好,演得好即报以彩声,演完之后观众起立鼓掌,演员一再谢幕,这是感情的交流,也是艺术的交流,即台上会演,台下也会看。

台上演得好,台下彩声多,彩声越多,演得就越带劲,演的越带劲,彩声就越多,有时会形成如火如荼的高潮。听1956年音乐堂的那一场名角合演《四郎探母》的录音,就有这样的情况,那真叫过瘾。

戏剧电影就缺少这样的剧场气氛。马连良、谭富英等合演的《群英会》电影,谭富英“神仙一把抓呀”的那个“抓”字念得再响,也“抓”不出彩声来。电视上的音配像,如金少山、李多奎合演的《打龙袍》,马连良晚年录制的的《失·空·斩》,都不是剧场演出时录制的,就都听不见台下的掌声,似是连演员也减色了。

譬如说相声,如果没有听众的笑声,那会显得很干瘪的。而如电视小品《快乐家庭》那样配上观众的笑声,情况就不一样了。戏,同样如此。于是我想,若再有非现场演出的录音或录像,也给它配上“观众”的彩声行不行?现场演出不是也有“组织”观众喝彩的吗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